近年来,沙峁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切实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,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紧紧抓住发展产业这个“牛鼻子”,探索出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,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。
山地杂果园 擘画振兴蓝图
初秋清晨,走进沙峁镇兴四村的千亩杂果园,青翠欲滴的酥梨、青里透红的梨枣、即将成熟的毛桃压弯枝头……村民武付鱼这几天正和村民们在村集体的杂果园打理果树。
“家里的农忙完了,到村里的杂果园,干些杂活,修剪果树、锄地、摘桃,每天能挣180块钱的工资,一年能挣1万元左右。”武付鱼说。
土地“活起来”,农民增收有奔头。这两年,兴四村以党支部为中心,将产业发展建设在支部上,围绕“党建引领、产业带动”的发展思路,围绕“一村一品”,培育发展特色产业,通过村集体杂果园的发展带动,壮大村集体经济,带领村民增收。兴四村党支部书记武惠平说:“今年只杏子一项收入就10万多元,目前梨枣和酥梨已经开始上市。今年杂果园预计效益收入能达到70—80万元。”
目前,兴四村千亩杂果园已初具规模,今年在市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,修建了垂钓区、烧烤区和游乐场,着力打造集观光、游乐、休闲、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,充分调动村民的自主性,给乡村单一的产业增加“自主造血”功能,通过旅游助力乡村农业、延长乡村产业链,实现多产融合。“下一步,我们村将按照党建引领,示范带动,产业升级,跨越发展的思路,发展乡村振兴工作,充分利用村里的能人,在现在的基础上发展林下养殖产业,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。”武惠平说。
多产迸发 “点靓”乡村振兴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,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先行。走进刘梁峁村郝家峁小组合作社小杂粮加工厂,机器轰鸣,村民们正忙着给刚收到订单的客户加工小米。“原来打下的粮食要到集市去卖,也卖不上价钱。现在打下的粮食,就地卖给村里的合作社,而且比市场上高2—3毛,方便省事又省心。”村民郝志林说。
小杂粮加工厂的建成,使该村形成了农产品的收购、加工和销售一条链的产业模式,不仅解决了周边村民粮食销售难的问题,还提高了村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。
据了解,小杂粮加工厂运行以来,合作社提前和村民签订收购订单,保障村民的粮食有销路,不仅可以解决村民以前卖粮难的问题,还可以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得到收益分红。合作社负责人郝建平说:“合作社高于市场价收购周边村民的杂粮进行加工销售,年初到现在卖出去的小杂粮大概是28万元,年底预计能实现收益分红。”
在产业发展过程中,刘梁峁村把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先后修建了村级活动广场、杂果园、小杂粮加工厂和2000余亩经济林,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。
“下一步,刘梁峁村将继续以‘党建引领、产业带动、生态恢复、共同致富’的发展思路,进一步扩大小杂粮加工厂的生产规模,完善杂果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,为刘梁峁村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打下结实的基础。”刘梁峁村驻村第一书记乔鹏说。
近年来,沙峁镇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,充分发挥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,转变过去单一的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模式,持续强化农村产业“造血”功能,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,激发乡村产业活力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
编辑:王林军